文/ 徐苙萍
感動跨界:醫療x 學習x 創業 |
認真說起,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共做了三次跨界:第一次是2011年的文轉商的學習跨界,第二次是兩年前從受僱到創業的跨界,第三次則是成為新思惟之友。
十五年前,我們說Google和Apple會打在一起,當時沒有人相信。後來,我們有意識的發覺:「無論我們在什麼樣的產業,無論我們是不是社會上的頂尖人士,不是我們要不要跨界,而是就算我們選擇待在自己的世界裡,別人也會跨界進入我們的世界。」
這次的論壇是新思惟國際每年的一大盛事,名為『跨界』,是蔡依橙校長近年在生活、網路上的體會。正因為台灣醫療已走入困局,網路的普及、資訊的流通,造就學習機會的展開,也形成了創業最好的年代;醫療跨界、學習跨界、創業跨界,成為此次論壇的探討方向。
醫療跨界
如果說台灣的醫療就是台灣社會的縮影,那麼高成長時代已經過去。回顧2014年的台灣,社會不平靜,醫療產業也走向崩壞。平天下之前,得先修身、齊家,治國;尋找跨界之路(未來道路)前亦是,先看清現實,接了地氣,夢想才不會漫無邊際。
崩壞跨界:2014台灣醫療趨勢回顧/ 李紹榕
過去李紹榕主任常說「站在崩壞的現場看崩壞」是非常詩意的一句話。在演講,他要我們記下醫療法最重要的兩個法條:醫療法第73條以及醫療法第227條,因為死去只會被遺忘,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學會活下來!
李紹榕主任對台灣醫療產業未來十年的總結下了這樣的標題:
- 政府破產,破窗效應加劇
- 反烏托邦思想興盛
- 翻轉FLIP
- 小而美的新形態,五大科專科醫院興起
- 大陸投資加計基層人力培育,放棄純硬體投資概念
- 烽火連天,當心自身安全
如果我們(台灣醫療)笨,你就跟著我們(台灣醫療)笨 |
從醫學中心的螺絲釘,走向新型態職業/ 陳建華
陳建華醫師用經濟學的角度看事情,捨了高薪、捨了升遷;取了為病人生命創造價值、取了精進臨床技術,打造超音波核心技術,成功累積Clive Chen Clinic最珍貴的信譽。
如果你可以改善一個人的頭痛,心情絕對比住豪宅、開名車來的自在平靜;「我只是想好好扮演一個醫生的角色。」是陳建華醫師跨界的初衷。如果你和我一樣,沒有在陳醫師的團隊裡待過,一定覺得這就是一股傻勁成就的夢想,但是唯有真正做到最後,才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
會被嘲笑的夢想,才有實踐的價值! |
從健保走到自費:忙碌中不忘追求卓越/ 陳建行
回顧這條漫長的道路,陳醫師根本沒有準備好的時候,所以遇到困難,就想辦法解決它,然後就會進步一點點。換作是我們,在忙碌卻高收入的狀況下,能有決心突圍嗎?能有一樣的毅力學習嗎?能有勇氣法下一切重新開始嗎?
陳醫師開業一年的感想就是:
- 找出差異化
- 需要技術門檻(越高越好)
- 打造理想環境
- 創造價值
到業界發展前,你可以做的準備/ 林煜軒
林醫師從本土研究看醫生的過勞,以及發表多篇的原創學術論文跨界至藥廠。從中發現專利懸崖(Patent Cliff)、date communication、藥廠業務應有的穿著多層面的探討。跨界比的不是行頭,而是腦袋裡的專業知識。
跨足產業界:醫學訓練的優勢與劣勢/ 藍弋丰
醫學繫畢業就離開醫療產業的藍弋丰醫師,是這幾位醫師裡,我最欽佩的一位。(甜頭就是,Thinking Process, Differential Diagnosis, Massive Data, Crisis Management, Risk Management, Medical Emergency 以及Contact全都具備。(這個我就缺少太多,所以,實在是很羨慕很聰明的醫學院畢業學生)
就像做決策一樣,我們要做很多的分析,得到最適當的結論。到其他國家行醫或工作前,我們需要為自己定位,明白清楚地知道,我們是去當『人才』還是『奴才』。花三個月去實際體驗生活,凡事忍耐、不要大鳴大放,花的機會成本,遠比直接出走後,繞了一圈才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還要少。
從比較的心理(現在的自己、嚮往的自己及之後的自己)去追求更好,是陳志金主任給我們的具體建議。
夠好始於變好,變好始於自己的新思惟,亦即創造個人的品牌力 |
學習跨界
比起醫療跨界,剛離開學校,別且持續在學習的我,對於本次論壇討論的學習跨界與創業跨界叫有感覺。但是在幾位講者,如蔡校長、藍弋丰所提及的從醫學院學到的大量閱讀、資訊處理能力,是我非常欽佩的地方。
跨界學習: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/ 陳畊仲
和陳醫師在年初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會後變成臉友,在跨界論壇前夕的清明連假,陳醫師還私訊我,讓我再來個課前發問,好讓他調整簡報,將當日的演講做到極致!很喜歡陳醫師在演講中提及的 「真正的知識份子是將自己的知識,貢獻給知識比他低的人,而不是反過來利用知識,去掠奪知識比他不足的人。」我想,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。
數據時代:程式x資料x探勘x系統/ 陳育群
陳育群主任將本次論壇的課前問答關鍵字,歸類成八個觀點:如何、創業、領域、學習、自己、跨界、醫療、醫師。而改變的力量,應該從自己最擅長的地方,去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方式。
持續精進:學習,沒有極限/ 楊斯棓
楊醫師是這場論壇中,我最認識的醫師,是我人生第二位醫師朋友,也是我的貴人朋友,從此,我的學習之路可說是跳躍式的前進。他在參加「醫療生涯策略研討會」後獲得啟發,寫下「你做什麼事情,比別人來勁又做得好,就該深化那部分的能力。」有故事的人,說的「從前從前...」才會有掌聲 |
創業跨界
內部創業:急重症加護之科經營經驗/ 蘇迎士
與其詛咒黑暗,不如讓自己發光!喫虧是福,再怎麼廢的地方,都要奮力開出一朵花。
蘇醫師在二十分鐘的演講,分享了他的科經營策略:
- 安身立命
- 財務結構
- 抓緊時機
醫療生涯中,我所做的創業準備/ 蔡依橙
創辦新思惟國際的初始,蔡校長發現大家都有辦公室,只有他沒有,所以他做行動辦公室,只要一台電腦、一張桌子,就能累積知識。二十分鐘的演講內,歸納出在醫院裡面,他就在做的創業準備:
一、差異化(匱乏/ 不同/ 解決/ 放大):找出匱乏與不同點,解決並放大它。
- 相較於以成功者,你缺什麼?
- 相較於以成功者,你有什麼不同?
- 你該如何轉換匱乏成優勢,然後放大之?
二、全世界(學習/ 高手/ 網路/ 融會):現在輸你沒有關係,因為我有全世界。
- 你想變強的領域,高手在哪裡?
- 用書、網路與活動,向他們學習?
- 持續變強、融會貫通、自成一家
三、懂團隊(價值/ 加入/ 學習/ 內化):在大機構中迅速學習有關團隊一切事。
- 你在組織中的利用價值是?
- 用這些價值加入各種團隊無償換學習
- 在醫院受挫,比創業失敗破產成本低
本業努力做,對創業一定有幫助 |
從「受僱」到「創業」到「群體受雇」/ 鄭伊廷
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我們:
- 安逸會消磨一個人的鬥志和衝動
- 實戰才是最快成長的方式
- 被老闆罵、被同事鞭,才知道自己有哪裡不足可以改善
- 自己練功不可能知道自己盲點
- 喜歡的事就要天天做,當職業做
然而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做得好,才能一直繼續做下去;做得好的事才能得到好的報酬,改善自己的環境,才能接著得到大量的「幸運」。
如何跨界學習?如何擠出時間?如何精進?關鍵在於「拋開羞恥心與社會指責,專心玩自己有興趣的東西」,並且勇敢地對擋住我們的人毫不留情,即便這個人就是自己。
給專業人士的創業建議/ 林之晨
決心、學習、策略、執行力,是Jamie給各位「專業人士」的建議。
所謂七分靠打拼、三分天註定,人類的盡頭,就是上天的起點。
我想謝謝那些曾經直接給我回饋的人,尤其是冷嘲熱諷、不看好的,因為你們,才成就現在的我。回頭看,當下接收到回饋時,難免難過受挫,難免想要用力回擊;但是我知道,情緒要有出口,所以我的發洩管道只有一種,那就是變強!
最後,我想用今天蔡校長開頭時的話做結尾:
機會會從奇怪的地方冒出,
敵人也常不是你本來想的那個,
準備好,迅速應變,迅速跨界,
才是當今世界的生存之道。
先來拜碼頭~
回覆刪除哈哈!謝謝李醫師!
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