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必要之路:綠能發展

文/ 徐苙萍

首爾一座小村莊的故事


兩年的時間,首爾總共減了九十六億度電

311日本福島核災發生之後,韓國首爾的一座小村莊裡,有一群媽媽很擔心孩子的未來。她們聚集在圖書館裡,自組讀書會,並找核能專家來演講。瞭解到底核電是什麼?隨後,媽媽們一同在小村莊裡發起節能行動。

媽媽們發起節能行動,在家家戶戶的門口貼上大海報,記載用電的詳細數據,省下最多電的家庭可以得到『能源冠軍』,用榮譽感及成就感喚起居民的自主行動。

「為什麼談到能源計劃,我們就只想到生產能源,而不是節省能源?」

韓國中央政府擁核,但首都市長朴元淳發起一場名為「省下一座核電廠」(One Less Nuclear Power Plant)的能源革命。二〇一二年開始,透過市長的號召起了作用,首爾居民用了各式各樣的省電計畫、加上再生能源裝置,兩年的時間,首爾總共減了九十六億度電,相當於台灣核一廠一年所生產的電力,更厲害的是,他們提前半年達成「省下一座核電廠」這個目標。


我們每天的用電,都是不同的能源所轉換而來的。台灣有沒有條件發產綠能,關鍵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積極程度。


站在綠能發展的米字路口上


我們都知道綠能發展是必要的,但是我們現在正站在綠能發展的米字路口上。台灣的技術世界有名,要發展再生能源並不困難,但是綠能發展的比率卻是全球最低,設定的目標也沒有比其他國家還要遠大。到底,台灣綠能發展的難題在哪兒?

綠能發展的兩大基本功在於「開源」與「節流」。所謂「開源」,就是再生能源的推廣;「節流」,就是降低能源的使用。99%能源都仰賴進口的寶島台灣,「節流」比「開源」更重要。發展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,成為現階段台灣綠能願景的兩大方向。


適用於台灣的再生能源,只有太陽能與風力能

再生能源可分為水力、風力、地熱、生質能、海洋能及太陽能,台灣可行的只有太陽光電以及風力發電;提到再生能源,政府的答案通常是,再生能源為間歇性能源,無法作為基載電力,也就是無法連續不斷地供應隨日夜、季節、氣候而變化、無法做為全年負載使用;降低能源的方式百百種,換裝LED燈具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、興建綠建築、購買省電器具等等,但是我們已經做的、正在做的、還可以做的更好的有多少呢?


站在綠能發展的米字路口上所面臨的三大困境



一、新電力難:發電困境



先不提核四要不要運作,核一、核二和火力電廠預計將於2017年開始陸續除役,到時候北部的電力,哪裡來?

二、溝通難:風力發電條件佳但民眾抗爭不斷


台灣有令人羨慕的風力資源。根據國際機構4C offshore的調查顯示,全球排名的十大離岸最佳風速風廠,有九個分布在台灣的沿海。倘若台灣海峽離岸風力發電完全開發,估計裝置容量可達60GW80GW,大約等同25座核電廠的裝置容量! 

在各種替代能源選項中,台灣擁有發展『離岸風力』發電的優異條件,但在適合的風場選址後,就出現不同程度的阻力,顯然在溝通協調的過程,台灣人總少了些犧牲、奉獻、與讓利的精神!

離岸風力發電,是將風力發電機建設於海域或水域地區,像是海面、峽灣或湖泊等區域,以陣列的形式架設風力發電機,再利用由水下或海底電纜建立起的電網,將電力收集並傳回陸上使用。

三、節能難:耗電量高,缺乏節能誘因

可能是因為台灣電價太便宜,人民浪費電力已成習慣,另外,耗能產業在我國產業結構占比較高,也是問題,但是,只要從今天起改變生活形態、工商業也往節能的方向努力,這樣的情況勢必可以改善。

綠色行動力的三部曲:模仿、差異化到新模式。





第一部曲:模仿(借鏡韓國,讓台灣的綠能發展遍地開花)

還記得韓國媽媽們為自己小孩未來著想的故事嗎?綠能發展的第一步,首先要考量的是節能,在節能方面,政府也可以做些努力,例如鼓勵節能照明設備,如LED,以及增加提升能源效率的設施,如佈建智慧電網等,就能節約許多原本可能耗費的能源。

過去能源政策過度受限於中央部會,忽視地方政府角色,然而近年國際上已可看到許多地方政府成功推動能源轉型的案例,例如韓國首爾市長「省下一座核電廠」因此,我們要要求台灣各地地方政也必須負起能源供需的政策責任,以節能與綠能發展為目標,提出具體區域能源轉型計劃與進程,成為帶動地方就業與社會創新。從台灣的偏鄉社區開始,率先建置再生能源,「由下而上」,讓微觀個案帶動整體效益,台灣的綠能發展才能夠遍地開花,展現邁向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的決心。

第二部曲:差異化

一、加強公民能源教育

能源發展的起點,就是加強公民能源教育。德國的政治教育做得很好!有一回遠見雜誌到德國進行採訪,採訪時間正值德國暑假的長假,不管政府官員、企業主管、或民間專家,都很難約到。但一位官員卻充滿信心地說,「要談能源或環保議題,你們隨便找個老百姓問,都能說出一番道理,」建議採訪記者們大可在德國進行街頭路訪,顯示這些議題在當地的普及程度。在德國,各種政策動態、國會公告、或最新法令,都常被學校老師作為課程資料,讓民眾了解政府作為,進而主動監督、發聲。所以,有關能源議題太艱澀、複雜、一般人不會懂的假說,在德國是無法成立的。

第三部曲:新模式

喜馬拉雅山下有一片森林,這片森林有一次遭遇一場大火

,有一隻鸚哥從小就在這個森林孵育長大,她不忍飛走離開這片養育她的土地

,於是,她飛到湖畔,用她的翅膀沾水再飛回森林大火的上面,奮力拍翅、甩水滅火,這樣來來回回重複做了一千次

,感動了山神,因此山神下了一場大雨、撲滅了這場大火

。現實生活中,或許沒有山神,但是如果有一千隻、一萬隻的鸚哥願意做一樣的事情,不用山神,我們也可以撲滅大火。



還記得首爾媽媽的故事嗎?
開源節流,不只是政府的事,是我們台灣每一個人民都要共同努力的事;
節能減碳,不是一個人做很多,而是每個人都做一點點。
台灣不缺抱怨的人,缺的是捲起袖子實作的人。

改變,從0.01開始。
改變,從不習慣開始。
改變,從身邊的人開始。


延伸閱讀:台灣的必要之路:綠能發展|Slideshar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