爺爺種的米,有種味道叫家鄉

文/ 徐苙萍


一頭水牛、一張犁,日出而作、日落未息,是爺爺一生的縮影。幾畝田要養九個孩子、照顧體弱的父母,爺爺用自耕與換工,肩負起養家的重任;除了家裡十三張口要填飽肚子外,還有孩子的教育費、家庭生活及龐大的醫療開銷。

爺爺小時自學只認識了丁點幾個字,卻有著獨特智慧的商業頭腦!庄裡的第一輛鐵牛(耕耘機)和插秧機,是爺爺用祖厝抵押擔保向農會貸款掙來的。他認為機械耕作的省力與提升效率,是當時沒有助手協力耕作的最佳解決方法。對於靠天吃飯的農夫來說,這可是非常大的風險呢!

九個孩子的餐桌上,通常只有白稀飯、地瓜絲、青菜及蘿蔔乾,稱得上有營養的菜餚,得留給病榻上的曾祖父,唯有逢年過節,全家才得有算的上豐盛的美食。

走過一甲子,看著在田裡耕作的叔叔們,彷彿看到當時爺爺彎腰插秧的影子。爺爺當年的辛苦堅毅與客家人的硬頸精神,如今只能在爺爺笑容的皺紋裡,讓做子孫的我們自己去想像與體會了吧!

『爺爺!我都不知道你以前那麼辛苦!』
『心怎麼會苦!我看到妳愛吃我種的米就很開心啦!』

這是那年夏天,晚霞伴我走在田埂間,聽過最感動的故事。

那片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田野,原來是爸爸和兄弟姐妹小時候嬉鬧追逐的小天地。走過近八十個春秋,爺爺依舊身體健朗,仍然與兒子女婿及孫輩小孩們每天活耀於農事耕作。

家族的自有耕地與承租耕地從中心地台東縣關山鎮德高里,北接池上鄉、富里鄉,南銜關山鎮、月眉里、瑞和里;水稻耕作面積達八十餘甲。爺爺種的米,是客家精神的傳承、是家鄉的味道。沒有參雜、更沒混充,水稻生長於水源乾淨,土穰肥沃沒汙染的環境,是真實在地的花東縱谷限定米種-高雄139號米!

了解更多:爺爺種的關山米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